金融号
  • 金融头条
  • 金融监管
  • 金融智库
  • 财经
  • 银行
  • 中小银行
  • 金融办
  • 曝光台
  • 文化

金融APP

登录 / 注册
退出登录
中国金融网络领袖
CHINA FINANCE NET 中国金融网
  • 首页
  • 焦点 · 分析
  • 央行
  • 金管总局
  • 证监会
  • 大型银行
  • 股份制银行
  • 金融处罚
  • 城商行
  • 农商行
  • 村镇银行
  • 金融科技
  • 金融研究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别让技术型“黄牛”得逞

来源: 中国经济网  2025-07-21 15:12:42

关注金融网
  • 微博
  • QQ
  • 微信
  • 暑期来临,演唱会、音乐节、话剧等演出活动热度飙升。无论手速多快,总是一票难求,让众多消费者叫苦不迭。转头却见交易平台上,“黄牛”手握门票高价倒卖。这是为何?

    在技术加持下,“黄牛”的抢票手段愈发隐蔽高效。无需真人操作,应用软件就可以快速、不间断地点击购票按钮。不仅如此,“黄牛”还有抢票插件,能够在官方开票后跳过选座步骤直接付款。“黄牛”用上先进手段,让普通观众抢票难上加难。

    更令人气愤的是,有消费者咬牙高价购票入场后,发现场内还有不少空座位。为维持暴利生态,“黄牛”拒绝降价出售滞销票,宁愿把票“砸”在自己手里。演出方可能因此形象受损,被观众质疑放票环节产生纰漏。

    此前,“强实名”政策的推行对“黄牛”倒票产生了一定的遏制效果。面对严格的实名验证,许多“黄牛”已无法像过去一样轻松获取和倒卖门票。要看到强实名政策的积极作用,继续强化政策执行与监管力度,并配合动态人脸核验等技术升级。

    此外,相关部门应积极研发新技术,利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工具为票务系统加上“防护盾”,阻断“黄牛”利用技术漏洞抢票的路径。

    同时,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也需加强审核,识别并打击各类倒票行为,下架问题产品,防止不正当不合理加价,切断相关交易渠道。

    从根本上讲,还是要加大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,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。

    (赵田格格)


    更多精彩内容,点击下载 中国金融网APP 查看

    相关新闻
    友情链接
    • 银行网
    • 中国金融网
    • 金融号
    • 微摄
    • 国家摄影
    • 简介
    • 投稿启示
    • 隐私保护
    • 联系我们
    • 广告服务
    • 友情链接
    • 品牌联盟
    • 编辑部:zjw@financeun.com
    • 媒体合作:774353721@qq.com
    • 机构合作部:1760607283@qq.com

    京ICP备07028173号 -1

  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075号

    经营许可证编号:京B2-20200983

    Copyright © 2002-2024 financeun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

    版权所有:中金网投(北京)资产管理有限公司 资产控股: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

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底部结束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>